作者:熊禹
日前在一段脱口秀节目中,演员“房主任”一段脱口秀火了。在脱口秀里,她讲自己被家暴的经历,讲自己如何从这样的家庭里出走。她把往事讲得像笑话,但谁都能想象,持续三十年、如此质量的婚姻,对一位女性意味着什么。
当她讲出4月8日是她的生日,“因为2023年的4月8日她签约成为了一名脱口秀演员”,“2024年的4月8日我带着俩女儿净身出户,拿到了离婚证书”,现场近乎沸腾,相信很多观众也湿了眼眶。
这样一段脱口秀之所以动人,是因为讲了一个女性重新觉醒、与家暴决裂并发现自我的故事,是面对生活所迸发的韧劲与不屈。这也堪称完成了一次爆炸性的反击:她用最好笑的段子,对家暴发出了最沉重的批判。
家暴,就是这段脱口秀背后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反家暴也成为了今天中国社会的一个共识。2016年,反家庭暴力法实施;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将禁止家庭暴力作为婚姻家庭的禁止性规定明确写入法典;2022年最高法发布《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家庭暴力的形式,扩大人身安全保护令适用范围。等等这些,都在说明反家暴层面的进步。
不过客观上也要看到,反家暴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议题,它不仅需要法律的明文规定,更需要制度的落地执行、社会的观念转变和对个体的支持与帮助。
现实中,许多家暴受害者依然面临取证难、举证难、维权难的困境;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也因为认知不足、程序复杂而使用率偏低。更重要的是,“家务事”“忍一忍”等根深蒂固的观念,仍然在许多家庭中发挥着压抑的力量。
而这些,其实在“房主任”的脱口秀讲述里都可以看出端倪。比如她自述父母对她家暴控诉的压制,对她离婚诉求的反驳;而她自己也确实在这种局面里“坚持”了三十年。这展现了家暴的另一个侧面:这不仅是暴力,也有一种令人无法摆脱的“粘性”,在长线时间消耗受害者的生命。
当然,这是脱口秀,这当中也可能有艺术的加工。但节目能引发社会讨论,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社会意义。这让人去思索一个难题,去看到一种有共鸣的处境,也在人们关掉屏幕、笑声隐去之后,脑海里依然能浮现一个群体的群像,也凝聚起反对家暴、保障权利的力道。
而脱开家暴这个话题,一段脱口秀的走红,这个事件本身也很令人琢磨。不同的观众可以从她的脱口秀里读出不同的意味,但站在公共层面,或许人们可以锚定一个共识:一位50多岁来自农村的女性,依然有机会、有可能也有舞台去战胜命运,这何尝不是理想社会的演进方向呢?
这也许从另一个层面展现反家暴的思路:除了反对暴力本身,社会更需要提供机会和活力,让受害者有更多“出走”的道路和可能。任何一个群体,只要TA能走向一个更大的世界,那些困住她们的暴力自动都会变得无力与渺小,毕竟没有什么能比广阔的山河湖海,给人更大的力量。
大牛时代配资-股票配资门户论坛-正规线上配资-股票配资在线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